
我們可以訓練自己變得富有同情心嗎?一項新的研究表明答案是肯定的。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研究人員表示,通過冥想培養同情心和善意會影響大腦區域,從而使一個人對他人的心理狀態更加同情。
這項研究首次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來表明,慈愛和同情等積極情緒可以像演奏樂器或精通一項運動一樣學習。掃描顯示,在有豐富的慈悲冥想練習經驗的受試者中,用於檢測情緒和感覺的大腦迴路發生了巨大變化。
研究表明,個人--從可能參與欺凌的兒童到容易患抑鬱症的人--和整個社會都可以從這種冥想練習中受益,研究主任、華盛頓大學精神病學和心理學教授理查德戴維森說--麥迪遜和一位研究冥想效果成像的專家。戴維森和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副科學家 Antoine Lutz 是該項目的聯合首席研究員。
這項研究是研究人員對一組已經練習冥想至少10,000小時的西藏僧侶和在家修行者進行的調查的一部分。在這種情況下,盧茨和戴維森與 16 位修行慈悲冥想練習的僧侶一起工作。在進行腦部掃描前兩週,向 16 名年齡匹配且未受過訓練的對照組教授了慈悲冥想的基礎知識。
”許多禪修傳統都說慈愛是希望他人幸福的願望,慈悲是希望減輕他人痛苦的願望。慈悲和慈悲是達賴喇嘛的哲學和使命的核心,”曾與藏傳佛教領袖廣泛合作的戴維森說。“我們想看看這種自發產生的慈悲如何影響涉及同理心的大腦系統。”
慈悲冥想使用各種技巧,訓練可能需要多年的練習。本研究中的對照組首先被要求專注於親人,希望他們幸福並遠離痛苦。經過一些訓練後,他們被要求對所有眾生產生這種感覺,而不是專門考慮任何人。
32名受試者中的每一個都被置於戴維森指導的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威斯曼腦成像中心的fMRI掃描儀中,並被要求要么開始同情冥想,要么停止冥想。在每種狀態下,受試者都暴露於旨在喚起移情反應的消極和積極人類發聲以及中性發聲:一個痛苦的女人的聲音,一個嬰兒的笑聲和背景餐廳的噪音。
“我們使用音頻而不是視覺挑戰,這樣冥想者可以稍微睜開眼睛,但不專注於任何視覺刺激,這是這種做法的典型做法,”盧茨解釋道。
掃描顯示,當長期冥想者產生同情心並暴露於情緒發聲時,腦島(大腦額葉附近的一個區域,在情緒的身體表現中起關鍵作用)有顯著的活動。參與者評估的腦島激活強度也與冥想的強度有關。
“腦島在檢測一般情緒方面非常重要,特別是在繪製身體對情緒的反應--例如心率和血壓--並將這些信息提供給大腦的其他部分時,”戴維森說,健康情緒研究所聯席所長
顳頂結合部的活動也增加了,尤其是右半球。研究表明,這一領域在處理同理心方面很重要,尤其是在感知他人的心理和情緒狀態方面。
“這兩個領域都與情感分享和同理心有關,”戴維森說。 “這兩種效果的結合,在高手中比在新手中更明顯,非常強大。”
調查結果支持戴維森和盧茨的工作假設,即通過培訓,人們可以培養促進幸福和同情心的技能。 “人們不僅僅停留在各自的設定點上,”他說。 “我們可以利用大腦的可塑性,訓練它來提升這些品質。”
培養同情心的能力,包括調節思想和情緒,也可能有助於預防易患抑鬱症的人的抑鬱症,Lutz補充道。
“考慮他人的痛苦,而不僅僅是自己的痛苦,有助於正確看待一切,”他說,並補充說,學習對自己的慈悲是慈悲冥想的關鍵第一步。
研究人員有興趣向青少年教授慈悲冥想,尤其是在他們接近青春期時,以此作為防止欺凌、攻擊和暴力的一種方式。戴維森說:“我認為這可以成為我們用來向處於容易嚴重偏離軌道的年齡的孩子教授情緒調節的工具之一。”
慈悲冥想有助於促進各種更和諧的關係,戴維森補充道。 “這個世界當然可以使用更多的善意和同情心,”他說。 “從地方開始,這樣改變的後果可以直接體驗到。”
盧茨和戴維森希望進行更多的研究,以評估通過慈愛和同情的實踐培養積極情緒的個體可能發生的大腦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