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從人類沙門氏菌病患者身上採集的沙門氏菌菌株不同於動物來源的沙門氏菌菌株,這一發現可能會顯著影響食源性疾病治療方法的發展。
腸沙門氏菌是當今對人類造成的最具傳染性的食源性病原體之一,通常通過食用被動物糞便污染的肉類和食品傳播。目前已鑑定出超過 2、300 種 S. enterica,儘管它們在流行病學上有用,但它們提供的有關細菌多樣性、進化相關性和致病性的信息有限。特定動物宿主的毒力決定因素和致病性程度尚不清楚。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測試了 184 種人類和動物腸鏈球菌分離株在小鼠中的毒力能力。結果表明,從動物身上提取的所有 21 株鼠傷寒血清型在小鼠體內均具有毒性,而從人類沙門氏菌病患者中採集的 41 株鼠傷寒血清型中,只有 16 株具有毒性。與測試的所有動物和人類菌血症樣本相比,從腸胃炎患者身上分離的 29 株鼠傷寒血清型中只有 10 株具有毒性。最後,在含有毒力沙門氏菌的鼠傷寒血清型分離株中,來自人類沙門氏菌病患者的 31 名中有 6 名在小鼠中是無毒的,這與所研究的所有動物分離株表現出的毒力形成鮮明對比。
“這些研究表明,來自人類沙門氏菌病患者的沙門氏菌分離物不同於動物源性沙門氏菌,”研究人員說。“這些細菌菌株變異的特徵可能有助於深入了解它們的相對致病性以及沙門氏菌病治療和預防策略的發展。”
期刊參考:D. M. Heithoff, W. R. Shimp, P. W.劉,G. Badie,E. Y. Enioutina, R. A.戴恩斯,學士伯恩,J. K.房子,M. J.馬漢。 2008. 人類沙門氏菌臨床分離株與動物源性不同。應用與環境微生物學, 74. 6: 1757-1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