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發現卡路里的“第六感”

大腦發現卡路里的“第六感”
大腦發現卡路里的“第六感”
Anonim

研究人員在對老鼠的研究中發現,大腦可以獨立於味覺機制感知食物中的卡路里。他們發現大腦的獎勵系統是由這種“第六感”機制開啟的,這可能對理解肥胖的原因產生影響。例如,研究結果表明,為什麼廣泛用作食品中的甜味劑的高果糖玉米糖漿可能會導致肥胖。

Ivan de Araujo 及其同事在 2008 年 3 月 27 日的《神經元》雜誌上發表了他們的發現。

在他們的實驗中,研究人員對老鼠進行了基因改造,使其成為“甜盲”,缺乏使它們能夠檢測到甜味的味覺受體細胞的關鍵成分。

研究人員接下來進行了行為測試,他們比較了正常小鼠和甜盲小鼠對糖溶液和含有無熱量甜味劑三氯蔗糖的偏好的偏好。在這些測試中,甜盲小鼠對含卡路里的糖水的偏好並不取決於它們的味覺能力,而是取決於卡路里含量。

在分析甜盲小鼠的大腦時,研究人員表明,這些動物的獎賞迴路是由熱量攝入開啟的,與動物的味覺能力無關。這些分析表明,大腦化學物質多巴胺的水平,已知是激活獎賞迴路的核心,隨著熱量攝入的增加而增加。此外,電生理研究表明,食物獎勵區域的神經元,稱為伏隔核,被熱量攝入激活,與味覺無關。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人員發現,在一小時的餵食時間十分鐘後,人們才會更喜歡蔗糖而不是三氯蔗糖,並且獎勵區域的神經元也以同樣的延遲做出反應。

“總之,我們發現多巴胺-腹側紋狀體獎勵系統,以前與可口化合物的獎勵值的檢測和分配相關,在沒有味覺受體信號傳導的情況下對蔗糖的熱量值作出反應,”總結道研究人員。 “因此,這些大腦通路不僅僅編碼食物對感官相關的享樂影響,而且還可能執行以前未知的功能,包括檢測胃腸道和代謝信號,”他們寫道。

大腦熱量感應系統的發現引發的科學問題“對於理解人類肥胖的發病機制和社會學極為重要,”贊恩·安德魯斯和塔馬斯·霍瓦特在同一期文章的預覽中寫道神經元的.

”例如,高果糖玉米糖漿是美國社會普遍存在的甜味劑,有證據表明果糖在終止膳食方面不如蔗糖有效。果糖可能對獎勵系統產生更強的激活作用,而去除高果糖玉米糖漿作為甜味劑會抑制對這些產品的一些需求。無論如何,僅目前的研究將進一步激發科學界了解大腦中較高的認知中心如何控制食物攝入和體重調節,”安德魯斯和霍瓦斯寫道。

研究人員包括北卡羅來納州達勒姆杜克大學醫學中心的Ivan E. de Araujo; Albino J. Oliveira-Maia,杜克大學醫學中心,北卡羅來納州達勒姆,波爾圖大學,波爾圖,葡萄牙; Tatyana D. Sotnikova,杜克大學醫學中心,北卡羅來納州達勒姆; Raul R. Gainetdinov,杜克大學醫學中心,北卡羅來納州達勒姆; Marc G. Caron,杜克大學醫學中心,北卡羅來納州達勒姆; Miguel A. L. Nicolelis,杜克大學醫學中心,北卡羅來納州達勒姆和 Sidney A. Simon,杜克大學醫學中心,北卡羅來納州達勒姆。

熱門話題